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 ... 0203?chdtv中國新視野-大陸「雙創」受創 台青走向返鄉路
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打亂許多人的步伐,包括許多台灣青年在大陸的創業和就業夢。稍早與一位在北京某創業平台任職的台青訪談得知,在500多人的台青微信群組中,直到四月僅有50多人還留在北京,很多人從1月返台過年後就沒有再返回北京。
僅十分之一台青「復工」,這數據令人訝異。2015年,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喊出「大眾創業,萬眾創新」,吸引許多台灣年輕人前往一試,然而5年過後,不少人鎩羽而歸,而最近這一波台青返鄉潮,客觀來說,新冠疫情僅是催化劑。
大陸政府近年提倡創業、創新,鼓勵對象不僅是大陸年輕人,台港澳青年也在列。初期一段時間,許多台青抱持著台灣經濟體量較小,挑戰性較低的想法,勇於挑戰大陸市場,一度在各地各行各業都能看到台青奮鬥的身影,但幾年過去了,幾家歡樂幾家愁。根據幾位受訪者的經驗,台青在大陸創業,不外會遇到四大問題:抄襲嚴重、人脈不夠、行事風格差異及融資困難。
說起抄襲,30年前西進的台商前輩們早已領教過,從機器、流水線、經營模式無一不仿,甚至整套被複製也屢見不鮮,許多台商因此敗退,時至今日情況似乎沒有多大改善。
一位在深圳創業的台青,埋頭苦幹兩年多,好不容易做出點成績,並吸引了一家廈門的大公司談投資入股。當這位台青與夥伴們準備好企畫案等資料交給對方後,便再也沒有回音。過了一陣子,這位台青發現,那家大公司複製了他的商業模式,推出一模一樣的業務。2019年,這位台青選擇回台灣創業,如今已略有成果。
再說人脈,平心而論無論在哪裡做生意都需要人脈關係,但在大陸,人脈的重要性更多了幾分。根據一位在大陸新創公司任職的台灣經理人分享的例子,其任職的公司經營得還不錯,但某天,公司高層突然用很便宜的價格把公司不少股份賣給一位官二代,同時讓他在公司擔任要職。一段時間後,大陸政府發放某特定業務牌照中,這家公司成為少數雀屏中選者。
關於行事風格的差異,一位台青分析,大陸創業人士喜歡把目標「吹」得很大,台灣人則相對務實謹慎,一步一腳印,但這樣的溫和態度,反而很難跟帶著衝勁的大陸青年一較高下,也難以吸引投資者目光,增加了融資難度,而取得融資正是新創企業擴張的主要手段,也是存活下去的重要方式。
有台青說,如果無法克服上面幾項問題,建議不要冒然到大陸創業。他回憶數年下來在大陸認識的台青中,成功者屈指可數。
其實,台青並非這戰場中唯一敗下陣來的族群,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,大陸青年們也是。尤其從去年開始,儘管他們可能比台青更有人脈、更懂整個市場的遊戲規則、更能靠一份完美的企畫書獲得青睞,但整個經濟大環境的變化下,他們也很難從縮緊口袋的投資者中拿到續命錢了。
大陸風投公司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曾說:「我們只會繼續加碼支持那些數據持續給力、明顯在快速成長的潛力公司。對於投錯且徹底令我們失望的經緯系公司,不會再繼續浪費錢。」一句話道盡當前大陸VC生態。紅海市場經過多年廝殺,風投們對創業項目更加謹慎,錢花在刀口上成了行業共識。這也意味著,要在大陸創業,如今沒有三兩三,已經很難上梁山。
因此,充滿抱負且有能力的台灣創業者,若仍想到大陸創業,有必要先做好準備功課,要麼口袋夠深能自立自強,要麼創意點子夠好能吸引投資者當靠山,或者擁有豐富人脈足以在關鍵時刻推一把。目前環境,想單憑一己之力闖出一片天的,可能要先停看聽了。